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内容

国学传承,形式主义要不得

时间:2011/10/2 16:17:17 点击:

  国学传承,形式主义要不得

  作者:怡梦        

    新学期伊始,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中心小学百名新生齐聚操场,由老师领读,齐声朗诵《弟子规》。孩子们身穿学校自制的简易汉服,玄领、青衫、白裳,一次性纸杯簪一支竹筷当作发冠系于头上,颇有些古代士子范儿。然而,此举并未赢得激赏,倒是这DIY的古装造型引发网友戏谑,被人笑称为“读书顶个杯具”。

  念得一脸认真的孩子何其无辜,然网友的嘲笑确也事出有因。细究这身“古装”,确有“杯具”之处。古人三四岁称垂髫,八九岁称总角,十五岁称志学,二十岁方成人,束发佩冠,称弱冠。这百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过垂髫之年,离成人尚远,何以戴发冠?笔者谈的并非“国学”,亦非“经典”,而是古人起居行止的常识,连常识都不甚明了的教师,又如何给学生传授经典?如此传道授业,徒有形式、内容空洞,哗众取宠之余,经义何在?

  笔者深切理解校方的良苦用心,诵古文、穿古装,无非是要赋予经典诵读过程一种历史氛围与仪式感,以此唤起学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但把孩子扮成如此模样,营造的是何年何月的历史感、举行的又是何种仪式?一次性纸杯与竹筷的发冠之下,他们扮演的是谁,这场演出最终被铭记的会是什么,被遗忘的又是什么?

  时人诵读古代经典并非单纯为了模仿古人,而是立足当下,令祖先的智慧得以承续,以期在现实语境下生成新的意义。古装与历史的距离很远,古人读书席地而坐,写字以刀刻竹,皆因当时社会生产条件自然而为之,今读古人书而必效法古人之形貌,就未免显得不自然;对不适于当下的古代服饰倒要亦步亦趋,而经典中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精神内涵却没记住,这恐怕并非教学之正途。自国学热兴起以来,日常生活乃至学术研究,追逐“古风”者不少,殊不知“古风”并非古代风格,而是古朴的民风,应如孔孟不求名利,如老庄不假雕饰,如隐者向山林寻求宁静,如哲人向内心叩问真理。往往形式易学,而真正的历史情怀难解。还原古代场景、服饰未尝不可,教师令学生身临其境、寓教于乐也无可厚非,但自身应对古风、经典有所领悟,何者当先,孰为轻重主次,如果像时下大量低劣的古装“穿越”片那般臆想捏造古代情境、装扮演员,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具体到《弟子规》的教学,这是清人依据孔子之训编写的儿童启蒙教材,以条令形式呈现,并无生动具体的情节示范,亦非声情并茂的循循善诱,多为观念指引与行为规范,堪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它比《三字经》更为抽象,一年级的小学生朗读、背诵也未必能领会其中意思。而诵读的仪式性再度降低了《弟子规》深入渗透学生日常生活的可能,因其从一开始就只与站在操场上、穿着古装的集体表演相联系,令学生误以为它只会在为数不多的场合下被引用,现实中则与生活相去甚远。这种方式也与教育所崇尚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背道而驰。现代社会传授古代经典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式,以古今故事、具体例子为注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渗透,惟其如此,效果方好!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江西都市网(wwww.676pay.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江西通管局

  •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信息来自网络,如有不实请联系管理员QQ:501734467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