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交大陈进团队宣称成功研发“汉芯一号”芯片,声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众多专家鉴定通过及巨额科研经费。经事后调查发现,所谓“汉芯一号”实为陈进指使他人将摩托罗拉芯片标识用砂纸打磨掉后,重新印上“汉芯”标识的造假产品。该骗局导致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损失,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受挫,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科技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术造假丑闻。
2025年,某公司推出常温量子传感芯片“量子芯”,宣称“全球首个常温量子传感工程化应用”,并声称基于2016年某大学某副教授团队首次观测到的常温半导体中的微波受激辐射现象,据称“一举颠覆了学术界‘常温无法实现微波泵浦’的定论”。
然而,通过深入分析其科学原理,这项所谓的“突破性技术”似乎正重蹈“汉芯”事件的覆辙,面临物理学基本原理的严峻挑战。
01 常温半导体脉泽“量子芯”真的是“量子芯”吗?
据该公司称,其技术源于某大学某副教授团队长达八年的科研攻关,研发了一款芯片。
通过查阅该技术的核心专利《常温半导体脉泽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910604297.5)可以发现,所谓颠覆性的"量子芯",其物理实体在专利中被明确描述为"含异质结的晶体管",具体可以是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H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或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
这些器件都是现代半导体工业中非常成熟和常见的经典半导体元件,与手机、电脑中的芯片所依赖的物理原理并无本质不同。将普通半导体器件包装成"量子芯",与汉芯事件中将打磨芯片包装成自主创新如出一辙。
02 光环背后:权威背书与资本青睐
与当年“汉芯”获得众多专家站台类似,这项常温脉泽技术也获得了权威背书,且技术发明人之一宣称师从我国超导微波技术奠基人,这样的学术背景为其技术增加了可信度,并成功获得天使投资资金。
在多项媒体报道中,该技术被描述为“凝结着某某历时8年的科技攻坚成果”,并已“正式迈入工程化应用阶段,将为工业物联网与极端工况监测带来颠覆性解决方案”。
03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的致命缺陷
尽管市场宣传声势浩大,但这项技术却存在两大与基础物理学原理相悖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微波频率与半导体激发所需的能量存在数量级差异
常见半导体的禁带宽度通常都在1eV以上,对应所需的激励源频率不低于2.4×(10的14次方)Hz((处于光频段)。而微波频段的频率范围处于300GHz以下,即微波频率不高于3×(10的11次方)Hz。
最大微波频率与所需最低泵浦频率相比,整整低了三个数量级。如果使用1GHz以下的微波,与所需最低泵浦频率相比,更是低了五个数量级。
这一差距意味着:微波光子能量根本不足以使半导体价带电子跨越禁带跃迁到导带。用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就像试图用轻声耳语震碎钢化玻璃——能量的差距决定了效果的不可能。
因此,宣称用微波实现半导体粒子数反转,直接违背了物理学基本定律。
第二,半导体材料中的极化激元频率也与微波频段严重不匹配
常见半导体材料中的极化激元频率通常在10meV以上,对应的极化激元频率不低于2.4×(10的12次方)Hz,通常处于THz频段。
相比之下,如果使用1GHz的微波,两者频率相差三个数量级。从该公司的宣传来看,所采用的MHz频段频率,更不能满足其需求。这种根本性的频率不匹配使得微波无法有效耦合到半导体材料的极化激元模式中。
从量子力学角度,这意味着微波光子与半导体材料晶格振动之间的能量交换效率极低,无法实现技术宣称的“高效能量转换”。
这一理论困境再次指向同一个结论:半导体材料中的极化激元频率如果处于微波频段,同样违背物理学基本定律。
04 与“汉芯”相似的轨迹:科技骗局的共同特征
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的推广模式,与当年的“汉芯”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宣称实现了突破性的技术跨越。 “汉芯”宣称在16个月内研发出了国际先进的芯片;而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则声称解决了“接近上百年的技术难题”,推翻了学术界“常温无法实现微波泵浦”的固有认知。
其次,都借助权威背书获取信任。 “汉芯”当年通过了由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而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则获得了投资。
第三,都讲述完美的技术故事。 “汉芯”有留学回国人才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则有师从名门、八年磨一剑的励志故事。
第四,都回避了专业同行评议。 正如“汉芯”始终未能量产,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也主要依靠媒体宣传和机构背书,缺乏在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经严格同行评议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
05 硬科技投资:如何识别潜在的学术骗局
硬科技投资需警惕学术骗局,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审慎。首先,任何技术都不可违背物理学基本原理,对宣称“颠覆理论”的项目必须寻求第三方严格验证。其次,重视技术的可重复性与透明度,无法被独立验证的“黑箱”成果值得怀疑。此外,要理性看待权威背书,重点考察技术内在逻辑与数据,而非仅依赖机构名声。最后,警惕过于完美的技术故事,科技发展多为渐进,对声称突然攻克百年难题的“突破”需格外谨慎。
随着国家加大对硬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涌现出来。然而,从“汉芯”到“常温脉泽量子芯”,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审慎。
真正的创新不需要华丽包装,它能在阳光下经受任何检验。而违背基本物理原理的“突破”,无论包装多么精美,终将如汉芯一样,在时间面前露出马脚。








